分卷阅读11

字数:6191   加入书签

A+A-
御宅书屋备用网站

    鞑子白白奔袭一场,一怒之下冲往宣府城下,对着城门发狠劈砍。凌啸站在城头上轻描淡写地一挥手:“放箭。”

    千百支箭顿时密密麻麻地压下来,跑得快的尚能捡回条性命,跑得慢的就当了活靶子,直挺挺地插满一身箭,死在城下。

    跑回去报信的将战况报给鞑子首领乌力吉,乌力吉大怒,叫人立刻准备攻城。

    凌啸这边休息了一上午,到中午见黑压压的来了一片兵马,摆好阵势,那边把路上逮住的汉民推到阵前喊话劝降。

    凌啸这边默默地拉满了弓弦,齐齐射出十几支箭,将那喊话的汉奸放倒算是回答。

    乌力吉大怒,扬鞭大吼:“给我攻城!”

    这一仗从中午开始一直打到傍晚。鞑子骑兵发起冲锋时,城头上便放箭,密密麻麻的箭幕压下来,冲锋的骑兵躲闪不及,一个个中箭栽的人仰马翻。后头的顶着前面的尸体往前冲,再冲再倒,一拨又一拨的人倒下,像割韭菜一茬接着一茬。

    整整一个下午,鞑子骑兵都未能靠近城池。到傍晚乌力吉损兵折将到手软心虚,喝令停止冲锋,暂时休息。该做饭的做饭,该处理尸体的处理尸体。

    凌啸在城头上看那一片尸首,不由叹息。叫人取了支羌笛来,幽幽地吹了一段曲子。

    下头往回拖尸体的士兵听那幽咽笛声,不由得悲从中来,抹一把眼泪,加把劲往回拖尸体。乌力吉听见悠悠笛声传来,掀开帐帘问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士兵举起千里眼往城头上一望,傻了眼,支支吾吾不敢说。乌力吉火了,一把抓过千里眼瞧过去,却见敌方大将在城楼上吹笛,神情自若,曲声悠扬。

    他气的扔了千里眼,指着城头大吼:“给我射!”

    弓兵有些犹豫:“大王不是说休战……”

    乌力吉一脚踹翻那个弓兵,夺过把弓来,拉满弓弦,却已找不见人影。

    曲声已住了,空山里还带着丝丝袅袅的余韵。

    乌力吉一把将弓折成两段,怒气冲天地咆哮:“看什么看,吃了饭连夜攻城!”

    火把通明,火光将无月之夜照得如同白昼。乌力吉命手下兵将再度发起冲锋,黑压压一片人马直向城下冲来。

    刘锲检视完军备粮草,登上城楼。凌啸站在城头,发丝迎风狂舞。他的脸上映了摇曳火光,双鬓又新添华发。

    身旁不断有士兵扛着成捆的箭跑上城楼。凌啸沉声道:“箭簇还够支撑多久?”

    刘锲道:“大概能再撑两天。”

    城下遍野尸横累累,凌啸思忖片刻,叫人传令,抽一半弓兵下城,换些有力气的将石磙碾子推上城头。

    骑兵见城头上的攻击缓了些,兴奋地呼喝起来,玩了命的往前冲,可到了城下却傻了眼。头顶上一块块大石隆隆滚下,鞑子兵躲不及被砸在下面,连血带肉一滩被压成肉泥。

    凌啸又叫弓兵注意攻击包抄去攻击南门的骑队,一时之间,骑兵又被逼退回去。

    乌力吉连喊了几声冲锋,手下兵士却不甚积极。

    派去包抄后门的骑队也折损的七零八落,乌力吉无计可施,只得暂时停止攻击。

    这一消停便到了第二天下午,鞑子清理战场焚烧尸体,烟气呛人,却又没风,散不去烟尘。荒原上一片遮天蔽日,正逢着阴雨天气,空气中迷蒙蒙一片。

    凌啸站在城头眺望,片刻露出喜色,大步下了城楼,命人抓紧扎五百个草人。

    兵士觉得奇怪,领人赶紧扎出来些。草靶子一个个都人模人样的,还给找了些衣服来穿上,头上顶着红缨盔。

    凌啸叫人把那些草靶子放上城楼,竖着固定好。又找了批大嗓门的上城楼,蹲在墙后头敲锣打鼓亮嗓子,一时之间有叫骂的、嘲笑的、唱戏的,唱戏的又根据兵源地不同分为京剧昆曲秦腔信天游等等,天南地北,各有各自的风情。命令一下,城头上像是炸开了锅。合着有节奏的锣鼓声,吵吵嚷嚷,让城下驻扎的鞑子莫名其妙。

    乌力吉派了个懂汉语的出去听了一会儿,那人回来禀报:“城头上黑压压的站了不少人,像是叫阵……又像是开堂会……”

    乌力吉瞪圆双眼:“什么是开堂会!”

    那人畏缩道:“一群人在城头上……唱、唱戏……”

    乌力吉火冒三丈:“欺人太甚、欺人太甚!那帮南蛮欺我军中无人么!来人——”

    “将军且慢。”

    一个马脸男子掀帐进来,截口道:“外头雾大,南蛮狡猾奸诈,不知这回又有什么诡计,还是莫要妄动为好。”

    乌力吉强压着怒火:“彻辰,你是我的军师,你说要如何应对!”

    彻辰微微一笑:“大王,他南蛮会放箭,咱们难道不会!这雾天也不宜发起进攻,咱们只管往墙头上射箭,给他些厉害瞧瞧!”

    乌力吉沉思片刻,颇为深沉地点头称是,忙命人组织弓箭手。

    一声号令之下,万箭齐发,城头上的草靶子簌簌地挨着箭,躲在墙下的士兵明白了凌啸的用意,见计成功,大喜过望,更加卖力地叫嚷。

    一时间敲锣打鼓声、喧嚷声、拉弓射箭声、箭簇破空入靶之声不绝。

    约过了小半个时辰,凌啸叫人把草靶子翻个身,继续。

    城下的箭依然如被捅了窝的黄蜂,黑压压扑来,前赴后继。

    凌啸跟刘锲喝完一壶茶,抬头打量一眼。叫人换第二批草靶子上去。

    插着无数支箭的草人堆成一座山,士兵们扛着,来来去去都乐得合不拢嘴。凌啸吩咐士兵将箭收点好了,扎成捆待用。

    刘锲看着那捆箭山,叹了口气:“没想到如今这借箭的老梗还能让人上当。漠北果然是荒蛮之地,跟咱们打仗真难为他们了。”

    凌啸掸一掸衣袖:“诸葛武侯这出借箭,没想用起来还分外顺畅,能得这么多箭,也是多蒙他老人家庇佑了。”

    刘锲一笑:“凌将军说的是,等这场仗打完,你我当一同去拜谢武侯。”

    凌啸沉默不语,片刻道:“且看好眼下,之后如何,到时候再慢慢打算。”

    鞑子一番送箭送的大方,从过了午就开始放箭,一直放到申时才歇。估计要不是下午雾渐散了,拨云见日看明白了城头上隐约竖着些什么,估计他们得一直慷慨送箭到入夜。

    乌力吉愤怒了,后果很严重。他亲手赏了他的狗头军师三十鞭子,怒气冲冲地在营帐里来回踱步。

    他就不明白了,那帮南蛮瘦小单薄,肯怎么会一个赛过一个的狡猾可恨!

    他当然不明白,正如凌啸他们也不能够理解,堂堂一个鞑靼首领,怎会缺乏智计到这种地步。

    已到了夏末,天渐渐有了凉意。凌啸躺在床上,听着窗外树荫里凄恻的蝉鸣声,辗转反侧。

    自他带兵进驻宣府之日,他就向朝廷写信告急,自然,那几封信多半石沉大海了。

    靠着眼下的粮草硬扛,坚持一个月没有问题。然而作为一个将领,他明白这这场仗的胜负,还是要看朝廷。

    他是在打一场朝廷让他败的仗,他没有希望。

    门被敲的一阵紧似一阵,亲兵队长李颐来报:“将军!六殿下自昌平门回来了!”

    凌啸深深拧起眉头,披衣便要出门:“人呢!带我去见!”

    王惟朝正迎面而来,见了凌啸,单膝跪下:“将军,我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凌啸期的手不住发抖,拎起他的衣领搡了一把,前跨一步一脚踹翻他:“你回来?!你回来做什么!你可知道宣府被鞑子围困,情势有多危险!多少人想逃还逃不出去,你竟不要命地回来!”

    他气到极点,捂着胸口一阵猛咳。下人听了动静,点了灯进来,手忙脚乱地端水伺候。王惟朝欲上前,被李颐扯住往外拽:“殿下,将军正在气头上,你先出去避避!”

    王惟朝被他拽到外面,连日赶路赶的满身尘土,疲惫不堪。

    李颐跪在王惟朝面前:“将军是担心殿下安危,一时气急了,冒犯了殿下,末将替他向您赔罪!”

    王惟朝扶他起来:“将军待我如亲生儿子一般,几句斥责我怎会放在心上。”

    他从返程之时就已舍了生死,便是能死在这边关,也没什么遗憾。

    屋里的咳声不断,映在窗纸上的剪影弓着身子,苍老的让人心疼。

    他在门外待了片刻,有侍卫送上药来,王惟朝接过去。那侍卫还怕凌啸再次把他赶出来,王惟朝笑笑说了声无妨,便端着托盘进了屋。

    凌啸这回果然没有赶他出去,却是背着身咳嗽,不看他一眼。

    王惟朝把药碗端到他跟前,像对待父亲那样恭敬,垂首道:“凌将军,先服药罢。”

    凌啸不语,王惟朝把药放在桌上,悄然无声地跪在他身后。凌啸许久未曾听见他的动静,回头看时,却见王惟朝跪在他身后。凌啸慌忙站起来,双手搀扶他起来,连声道:“你这是干什么,这我如何当得起!”

    王惟朝并不起身,垂首道:“我违逆您的意思,私自回来,理应受罚。只是惟朝心中,一直敬您如父,若没有您,我不可能活到今天。皇上几次派来刺客杀我,都是有您救护,我才能保得性命安然活到今日。您虽从不曾说起,惟朝却渐渐晓事,您的照料保护,惟朝都记在心里。如今您有危难,我又如何能坐视不管!”

    凌啸扶着他的手微微颤抖,他抬起手来拨开他汗湿凌乱的发丝,注视着他,许久才道:“你还是回去……明天一早,不,我这就叫人给你准备好马,趁天未亮往京城去。”他见王惟朝有话要说,截口道,“你听我说,自古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。先帝待我如肱骨手足,我万死不能报先帝恩情。他把你托付给我,我就不能让你犯险。如今你成人了,皇上即便要对你不利,也不敢再使明显的手段,你平日里小心举止,多加防范,别让人抓住错处。先帝有遗命在,要他善待兄弟,他不敢明着违逆先帝,与你为难。”

    王惟朝听他说这些,心头一酸,几乎要淌下泪来。他咬紧牙不肯起身,口中道:“启羽已经走了,我若再走,谁陪着您。”

    凌啸道:“我不需人陪,这城池有我守着,固若金汤。我戎马半生,何需你来为我担忧!”

    王惟朝知道他是强撑,铁了心道:“若是如此,那我就更不必走。”

    凌啸被他气得语塞,像一个气急败坏的父亲,抬起手来,巴掌几乎要落在王惟朝脸上,却在半空生生顿住。

    王惟朝抬起头道:“您若要打,动手便是,但我绝不会走,我要与这一城百姓共存亡!”